热搜: 购彩中心welcome登录充值
中新网广州11月28日电(王华 孙志兴 子昕)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28日向媒体开放试乘。其间,广州地铁集团透露,七号线二期、五号线东延段将于年底开通试运营,串联起广州东西区域,未来可连接三座城。
即将于年底开通的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28日向媒体开放试乘。图为七号线二期车站。王华 摄
当日向媒体开放的是七号线二期列车和两个车站。车站装修以“青绿山水”作为设计主题,以蓝色系为主色调,配以黄、橙等撞色搭配,时尚明亮,并取消了天花的界限,把土建及机电设备纳入到装饰范畴,更彻底地释放了站内空间。
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28日向媒体开放试乘。图为其中一个车站站厅。王华 摄
据悉,两条新线已先后开展了车辆、信号、通信等共计1004项调试,为开通运营做足准备。
此次即将开通的两条新线,七号线二期是实施广州“东进”空间发展战略的交通骨干,开通后将与七号线一期贯通运营,有效缓解番禺、黄埔片区交通拥堵;五号线东延段则与既有五号线有机结合,贯穿广州中心城区,为未来西向佛山、东接东莞,串起三座城做好准备。
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28日向媒体开放试乘。图为车站站厅智能客服中心。王华 摄
据广州地铁集团宣传部媒体关系主任温美春介绍,七号线二期全长约22公里,采用地下方式敷设,起于现七号线一期的大学城南站,设深井、长洲、洪圣沙、裕丰围、大沙东、姬堂、加庄、科丰路、萝岗、水西、燕山等11座车站,其中8座为换乘站,将衔接4条既有线和4条规划线。五号线东延段全长9.8公里,从既有五号线文冲站向东延伸,设双沙、庙头、夏园、保盈大道、夏港、黄埔新港等6座车站,与东莞市仅一江之隔的黄埔新港站还预留了继续向东延伸与东莞地铁换乘的条件。
经试乘可测算出,七号线二期从燕山站到大学城南站全程约30分钟,到顺德美的大道站约80分钟,不仅有效缩短了黄埔至番禺的通行时间,也进一步提升了广佛同城化水平。此外,在东延段开通后,五号线将按长短线模式运行。(完)
中新网兰州11月28日电 (闫姣 王牧雨)86岁的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活跃在临床一线已有60多个年头。从“三个指头一个脉枕”望闻问切的陇上名医,到拥有数十万粉丝“隔空问诊”的线上“医学活字典”,他坚守传统中医的“原味”,也探索中医“旧瓶装新酒”积极求变,见证了医学行业的变迁。
11月下旬,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他的“医路人生”。九美旦增 摄
生于中医世家,坚守祖传医术的“原味”
裴正学是甘肃天水市武山县人,家中祖辈三代从医。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将《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医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大学期间,他主攻医学,还阅览、翻译海外医学经典。上班后,他一边潜心钻研医术,一边著书立说,多次引起国内及日本、美国业界学者的关注。
“网络看病,我不赞成,这是拿生命当儿戏!”裴正学说,传统中医就是要面对面望闻问切、把脉问诊。11月下旬,中新网记者在其甘肃省肿瘤医院工作室采访时,对他极力反对“线上中医”的态度感到疑惑。早在2011年,他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解答各地网友的医学问题,并将此归纳总结成书出版。
《裴正学的医路人生》为上述疑惑作了解答。他在自传中提到,“开微博的目的就是给业内同行提供思路,促进学习和钻研,并非在网上治病。网上治病缺乏辩证基础就容易出现问题,反而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
裴正学每周坐诊6天,一天的门诊量在60至70人,他都一一把脉、开方。很多人劝他“退休”,但他以“演员不能离开舞台”为喻,说明看病医人对其重要性,他要用一辈子坚守中医。
11月下旬,裴正学在兰州市“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坐诊,弟子围桌而坐记录学习。九美旦增 摄
作为中医药重要发祥地的甘肃省,像裴正学一样坚守中医本源的大夫不在少数。他们虽顺应时代变迁,懂得用信息化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理念及养生技巧,但也牢牢守住了传承千年的中医精髓。
中西医结合“求变”传统中医 扩大阵地破局门户观念壁垒
裴正学学中医也学西医,更根据个人经验将中西医结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西药为辅,中药为主”十六字方针,这在当时重工业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医越纯越好”的传统观念下,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先后用自主研制专方治愈几例白血病患者令裴正学名声大噪,患者来源也从甘肃扩大至全国,甚至有少量国际人士千里迢迢寻医问药。为惠及更多患者,在兰州企业家宋建的支持下,他参与创办“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促进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也从社会上广招有医学基础的徒弟,打破门户观念壁垒传授其“独门秘方”。
“我们接下来还想将裴老的医学学术思想推广至海外。”如今负责裴正学大多社会活动的宋建介绍说,裴老目前有千余名弟子,广泛分布在全国,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阿联酋等国,借助他们的力量,向海外翻译推广裴老的医学著作,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
11月下旬,裴正学工作室陈列柜中,陈列了各类由他主编的医学著作。闫姣 摄
记者于一个周中的下午在“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看到,诊室外,多名患者坐在等候区;诊室内,裴正学询问患者后,脱口说出医学口诀“汤头歌”,围桌而坐的弟子们迅速记录,并及时整理成药方递到抓药区。
来自兰州市七里河区基层诊所的侯淑亮今年49岁,得知裴老招收徒弟前来报名学习。她说,“裴老给我们授课从来不看课本,他的知识都已经内化于心,尤其千余首‘汤头歌’,让我们能轻松有趣地记牢枯燥的医方。他对于学生的问题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从他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古老中医焕新生:“旧瓶新酒”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日渐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裴正学的徒弟也不乏“95后”。28岁的张婧来自武威,她根据自身学中医的经历,说明中医越来越“热”。在她看来,最近大火的“中医+奶茶”养生饮,让中医从“良药苦口”变得“良药可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医康养,强身健体的同时治愈内心。
裴正学用“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分析了古老中医焕发的新现象。他说,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保健,他也曾多次开出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保健医方,颇受患者青睐。
“95后”徕丽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在她看来,中医在海外非常有潜力,中亚、西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有中医馆、中医中心和中医诊所。她说,“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中医,想坚持学下去,以后还计划去阿富汗开中医诊所。”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在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16个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在海外注册中药产品200多种,诊疗患者18万人次,中医的知晓度广泛提升,在海外引发“中医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