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购彩中心welcome登录攻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世界转型过渡期的国际形势演变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当前,百年变局向纵深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们要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通过深入观察和战略判断,认清国际形势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近年来,世界格局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刻演变。个别大国打着多边主义旗号搞新的阵营对抗,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争更加尖锐。但世界多极化仍在深入发展。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俄罗斯和许多欧洲国家明确反对单极世界和集团对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增多,但整体实力增强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过去4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从24%增至40%以上。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迈出扩员步伐,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在开展国家建设、实现自主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奋斗中携手前行。
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但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个别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筑起“小院高墙”,鼓动“脱钩断链”,加之受地区冲突影响,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冲击。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是选择,而是现实,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经济的大海没有也不会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但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稳定的追求没有改变。乌克兰危机延宕,巴以冲突战火又起,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上升。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绝对安全”行不通,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已经过时。乌克兰危机让各国人民更加看清了战乱冲突的巨大外溢效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民意是通过谈判消弭冲突,通过协商化解争端,通过国际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公平与正义的企盼更加坚定。
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但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没有改变。当今世界,个别国家固守“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思维,鼓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搞意识形态对抗。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文明对话交流比较顺畅的时期,往往是冲突、战乱得到有效抑制的时期。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价值观和制度差异不应成为对立对抗的理由,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激励共同进步,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途径。
深刻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近年来,世界上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人类社会发展充满颠簸动荡。但应看到,冲突、对抗、遏制、脱钩违背潮流、注定失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大历史观维度看历史潮流。我们看世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只盯着一时一事,否则容易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眼。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以动态的眼光、长远的视野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自古以来,人类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当前,世界各国人民珍视和平、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显著提升,人类大家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和追求更加殷切,今天的人类更有条件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从大局观维度看历史潮流。我们看世界,不仅要看现象和细节,更要把握本质和全局,看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国际上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地缘政治形势严峻,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更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带来新机遇。面对曲折和困难,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自觉地加强团结、更加积极地开展合作、更加主动地应对变局,努力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人心所向维度看历史潮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正面临多重危机,人类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为了争权夺利而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最终只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团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终将汇聚成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也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目前,我国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显著增强,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思想智慧、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凝聚和平与发展共识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真诚分享现代化经验和发展机遇,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将凝聚更多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日益成熟,引领大变局的能力不断增强。习近平外交思想精辟回答了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无论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还是完善全球治理,无论是推动共同发展还是解决热点问题,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建设性作用无可替代,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引领世界大变局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辩证看待国际形势的变与不变,既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执笔:王文起 吴晓丹 张伟鹏)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临汾11月28日电(记者 左宇坤)“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道不尽汾河两岸的秀美风光。
汾河,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但在一段时期里,由于开采过度、采砂排污等原因,汾河也曾经历过生态的阵痛。
一泓清水入黄河,两岸锦绣入画来。再看如今的汾河,从河道干涸到水量丰盈,从绿化到彩化,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到人文的观赏景观,正奏响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新乐章。
11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在临汾启动。采访团来到汾河两岸,倾听这座资源型城市“活起来”的故事。
“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成为临汾城市的“水上会客厅”。 李典平 摄
生态“活水”,大河重现好风光
初冬的夜晚已然有了凛冽的寒意,但在汾河文化生态公园里,依然可见不少散步跑步、健身锻炼的市民。
“我喜欢沿着‘城区生态文化精品段’跑上一圈,总计不到12公里,从平阳桥东侧出发,经过彩虹桥、锣鼓桥等等,再回到起点。跑下来感觉特别棒,一步一景,绝对是城市里锻炼身体同时休闲赏景的绝佳之地,周末早上经常能碰到临汾跑团的跑友一起跑步。”当地一位跑步爱好者对记者表示。
这样一座景区式的公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河城区段沿岸,全长17.5公里,管辖面积10.6平方公里。汾河景区分为上、下游生态湿地段和城区生态文化精品段,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河之兴,人之福。如今的汾河文化生态公园,不仅是临汾的一张绿色生态名片,更是临汾人民心中最大的幸福指数。但这座美丽公园的诞生却并非天成。
临汾是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在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美丽的汾河曾一度伤痕累累。横流的污水、脏乱的滩涂成了民众和城市决策者们心中的“大疙瘩”。
征地3600亩、依法拆除各类违规建筑40万平方米,修建过河桥梁,建设滨河公路;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治理长度11.2公里,新增绿地8778亩,新增水面4017亩,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42%……
昔日的汾河,变成了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的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生态、园林、人文、科技的在这里达到完美结合。一连串的数字,亦是临汾攻坚生态治理,描画“一泓清水,两岸锦绣”生态人文画卷的成绩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临汾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汾河水域也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栖息的乐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更多幸福的故事还在不停发生着。
尧都云商产业园。中新网 左宇坤 摄
产业“活水”,古城吃上“科技饭”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已融入工业核心领域、关键环节,支撑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已经开启。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尤为重要。
2023年临汾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全市所有的园区、产业、企业数智赋能,重点支持尧都云商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力争今年园区产值比2022年增长20%、达到62亿元。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尧都云商产业园,是临汾市抢占前沿产业新赛道的重要体现。据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人工智能数据基地、软件信息智造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布局配套华汉云极信创产业中心,华光信创自主研发中心,华耀信创人才服务中心三大中心。
产业园已吸引了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360、百信、网易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及应用产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智汇”新高地。截至目前,入驻企业达到184家。
服务措施全面跟进,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创新源头到成果转化应用无缝衔接,一个集聚数字赋能、网络应用、智能智造的智慧产业新城正在形成,未来山西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正在脱颖而出。
航拍临汾市区街景。 临汾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文化“活水”,浩荡之风永留存
临汾古称平阳,系唐尧古都,五千年灿烂文化辉煌巍然。漫步城市之中,随处可见对以帝尧文化为代表的临汾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今年1月,汾河景区里的“尧井园”正式揭牌启动。据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范维胜介绍,帝尧寻蚁造井,人们自此围井而居,渐渐结束了沿河而居择水而栖的迁徙生活,村落也因此产生,也开启了农耕文明新纪元。
尧井园即以此典故为背景而修建,园中草屋隐隐、井田陌陌、水车翻转、湖山相映、杨柳青青、古风俨然,充满田园之乐。“打造‘尧井园’就是要更好地弘扬帝尧伟大的发明创新精神,把流传在我们这块古老文明大地上的‘帝尧寻蚁造井’的美丽传说继续‘传说’下去。”范维胜说。
在临汾市区内,也同样可见对这里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扬。
“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坐落在临汾市区的平阳鼓楼始建于北魏,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地标,是临汾城市记忆的直接载体之一。如今,这座雄伟古朴的平阳鼓楼依旧矗立在道路中央,来往的车辆行人往来穿梭于其脚下,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热闹的商圈,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处碰撞交融。
2019年以来,临汾市全面开展靓城提质深化行动,开展了“三拆三下三进”三大行动——“三拆”是指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拆除不必要的围挡围墙;“三下”是指广告下墙、附着物下墙、管线下地;“三进”是指停车进位、停车进库、洗车进场——消除了城市脏乱差堵问题,剔除了陈旧凌乱,规范了城市秩序,打造出了通透洁净的城市空间。
“商业示范一条街”财神楼南北街,“时尚示范一条街”中大街,“怀旧示范一条街”鼓楼北大街,“休闲示范一条街”向阳西路……每条街独有的文化、历史、韵味在更新中被强调,由此重新焕发出多样的生机,沉淀为崭新而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完)